近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与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团队联合在《BMJ Open》在线发表了题为“ ‘Dynamic zero-COVID’ policy and viral clearance during an omicron wave in Tianjin, China: a city-wide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的研究论文。2022年初,天津市首迎奥密克戎,在天津市卫健委、科技局等多部门指导下,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迅速应对,为国分忧,部署新冠应急项目攻关。本研究由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牵头,多方研究团队通力协作并于7月5日完成分析报告送国际同行评议,于12月1日获期刊正式接收,为“动态清零”在国际科学文献中保存了客观详尽的记录。
本研究分析追踪了天津市在2022年1月8日– 3月3日期间有效抑制我国本土第一轮奥密克戎疫情传播的数据。分析表明,此轮疫情在发生一个月内即被有效控制,有三个关键要素:第一,在每日新增核酸阳性感染者数仍较低时(<0.4/100万居民),立即开展全市/区范围内多轮大规模快速核酸检测,并对涉疫区域快速管控;第二,根据每日阳性感染者数变化动态调整核酸检测范围和管控区域,其中居家静默人数维持不超过天津市总人口3%;第三,由于阳性感染者数一直控制在较低范围,每个阳性感染者都能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全市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统一在天津市海河医院收治,并在转阴后统一转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康复观察。
研究分析共计417个核酸阳性(PCR检测Ct值≤40)感染者,其中64%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没有案例需要机械通气支持,也没有死亡案例。本研究证实:接种过三针新冠疫苗的阳性感染者在初诊阳性时的抗新冠病毒IgG抗体量中位数较高,分别是接种两针、一针和没有接种过疫苗阳性感染者的2.6倍、11.0倍和243.1倍。研究团队还利用降维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分析52个初诊临床指标,建立了能够预测阳性感染者体内病毒清除速率的数学模型,此模型对未来制定更精准的防疫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期刊编辑肯定了中国的防疫成效(“the paper shows the impressive things they do in China to keep COVID at bay”);研究者也在文末补充探讨了公共卫生措施对阳性感染者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伦理方面的考量。
本研究用真实世界实践数据为我国三年疫情防控成效提供了新的方法学视角,为探索未来疫情防治策略提供了多维的评价指标。
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陈俊仁教授联合天津市海河医院武俊平教授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蒋文涛教授等共同资深作者推进本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冯雅慧、巩晓文、宋振,天津市海河医院邵红霞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谢炎并列第一作者。本研究在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完成。